全部商品分类
王中:饲料企业蜂拥养猪意味着什么?

王中 / 2016-07-29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农牧专业委员会/会长

谋易企业管理咨询机构/首席顾问官/王中

-----------谋易智造    原创工厂------------------

一、又有两家企业加入养猪大军

1、双胞胎

最近又有两家重量级的企业也要大力发展养猪了:一个是双胞胎,一个是海大。实际上双胞胎早就开始养猪,只是规模很有限,算是一种尝试,也许是一种准备,一如不喜欢与外界交流的企业性格一样,对于双胞胎养猪,外界知之甚少,也没有太多的关注。而这次,双胞胎养猪,据说目标是1000万头。

 

目前,实际超出这个数字的,只有温氏,2015年出栏大约1550多万头,如果双胞胎的目标是真的,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会进入第一梯队,中国养猪10强。目前,中粮集团的“中粮肉食投资有限公司”的产能也不过是230万头(2015年数据)已经排名行业第四,1000万头又是什么样一个概念呢?

 

2、海大

在很多人的概念中,海大是一家优秀的水产饲料企业,其实,如今的海大,水产饲料的比例已经不断缩小。2015年,海大的销量约630万吨,其中禽料占51%、水产料32%、猪料17%。从数据来看,海大虽然是以水产料发家,但现在在整个盘子中的比例已经不大。

 

目前,海大2016年的主要增量也是在禽料,猪料发展一直未达预期,大力发展养猪业,不知是不是基于激发猪料增长的思维。据说,低调的海大在未来两年就要实现100万头的产能,分别布局于湖南衡阳、岳阳、广东英德等地。

 

二、大型饲企为何纷纷养猪?

1、迫于压力

毋庸置疑,目前,大多数的饲料企业已经感受到巨大的经营压力,对前景充满忧虑。从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来看,很多企业业绩下滑严重,动不动就是几十万吨,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过去,饲料行业是一个独立的工业门类,而随着产业链企业的增多和散养户的迅速退场,加上产能的严重过剩,三个因素叠加,大大压缩了饲料企业的发展空间。现在,在技术上面,差异化越来越少;产品方面,毛利率一降再降,这还是小事,关键是未来谁都不想沦为一个代工厂,赚那微薄的辛苦钱。

 

2、寻找新的增长点

应该说,大部分饲料企业在过去还是赚了些钱的,不仅是上市公司,就是某非上市公司,一年也有10亿元左右的利润。中国经济目前进入了转型期,已经走成了L型。饲料行业跨行业投资,其实鲜有成功案例,如当年的扬翔进入软件行业,最后也是不了了之。当然,也有成功者,如通威投资光伏产业,也是历经多年艰辛,终于走上了金光大道,但这毕竟是个例。


按照中国的传统说法是“隔行如隔山”、“做熟不做生”,在这样的思维下,投资养猪业,恐怕也不失为明智之举。不过,养猪并非容易的事,能否成功,充满变数,机会与风险几乎都很大。

 

不过,中国猪业市场庞大,拥有超过世界一半的养殖量和消费量,每年的几亿头猪,约产生万亿左右的产值,如果成功,可以消化大量产能,也不至于产能闲置,毕竟,现在饲料工厂想出手已经没那么容易了,就算自己用,总是比没有饲料厂的猪场多一点竞争力吧。

 

3、看到机会

(1)补位

中国经济在转型,中国饲料工业在转型,养猪业亦不例外,也在转型。如今散养户迅速退出竞争,将留下巨大的缺口,饲料企业自然希望可以补位。相对于散养户和专业户来说,饲料企业资金更充沛,更懂经营和管理,加上自己有一些曾经的技术服务人员,认为还有一些基础。这显然也是它们自信的原因之一。

 

(2)暴利

一方面饲料销售压力空前,另一方面2015年下半年2016年直到现在,养猪业意外出现了暴利,面对每一头高达千元的利润,我想,对于手握大量现金并焦头烂额的企业来说,选择养猪,看起来也是顺理成章。


(3)示范效应

2016年,部分饲料企业利润大滑,而温氏第一季度则赚得净利润30亿,任谁看起来都会眼红。温氏去年出栏生猪1550多万头,饲料消耗(包括禽料等)。超过800万吨,虽然不卖饲料,如果对应商品饲料企业,排名可达到中国第二,全球前十。温氏很伟大,养猪我们不如他,但达到它八成功力总可以吧?也还是大有赚头的。这也是很多企业的想法之一。

 

4、没有寡头

中国的猪肉市场,一方面市场容量足够大,一方面国家并未真正完全放开进口,进口肉冲击有限。这就保证了目前的竞争仍然是在一个相对有利的环境下。中国一年养几亿头猪,温氏一年出栏1550多万头,其市场占有率顶多3%不到,就已经是行业第一了。这意味着在这个领域还没有出现寡头。一个行业只有出现了寡头才没了投资空间和价值,而中国养猪业,则是百花齐放、千帆竞发,正是从散小走向适度规模化和规模化的道路,很显然具有非常大的成长空间,这在中国,实际上是个很难得的领域。

 

三、此路通不通?

1、值不值得做?

应该说,如果实力雄厚,理念正确,并能尊重养猪业的规律,脚踏实地的去做,倒也是个好出路。温氏是个伟大的企业,市值高达约2000亿,曾经一度超过万科这样的世界最大房地产企业。温氏的伟大并非研发了高科技的东西,而是打造了一个分享机制,建立了一套务实的企业文化,持续不断的改进,加上三十年如一日的积累,厚积薄发,终于令世界刮目相看。有人说温氏不可复制,当然有他的道理,但却并非无法学习。事实上,温氏的模式并不复杂,技术也绝非天下第一,最关键的是否能够按照我上面所说的核心,理念、文化、方法到位,再加上坚持。

 

2、是不是个陷阱?

其实,要说陷阱,当然别人是没机会挖,要说有,也是自己往悬崖下跳。养猪是个“三高一低一长”的领域: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风险、低回报、长期才见效益。这个领域的特性决定了你要按照这个规律去做,急不得、虚不得。当年的艾格菲靠收购很多价值不高的猪场,通过资本运作,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资本市场,一时引起行业轰动。但短短几年,又被告上法庭,最后不得不黯然破产,这就是个鲜明的例子。温氏成长于稳健,而艾格菲成在资本,败在操之过急,忘了行业特性。

 

3、有钱是基础,能力是关键,人才是资源

养猪不是有钱就能做,但没有钱则万万不能做(如果大做)。盘点那些名声显赫的企业,如新希望六和、双汇、雨润,要资本有资本,要品牌有品牌,甚至还有下游屠宰优势,但在养猪领域,可谓乏善可陈。这些企业有钱,但缺正确的思维和养好的能力。

 

网易的丁磊也很有钱,曾高调要进入养猪业,最后才浅浅试水,就不得不放弃了。还有武钢集团,几年前要投巨资养猪,业界惊呼狼来了,但后来证明财大气粗的武钢,只不过是只大绵羊而已。

 

不过,没有钱也万万不能。河北有一家企业叫“旺族集团”,自己财力不行,但盲目求大,最后资金链断裂,在猪价暴涨的前夜终于崩溃,可谓功亏一篑,就是吃了资本不足的亏。


即使是财大气粗的中粮集团-中粮肉食投资有限公司也引进了战略投资,让出去了约45%的股份,在这一点上,显然中粮是明智的。

 

四、饲料企业转型,还有哪些出路?

1、分头行动

现在看来,饲料企业现在已经开始“分头行动”了。我总结了三句话:

(1)钱多的去养猪-产业链

(2)钱少的去整合-价值圈

(3)没钱的专业点-差异化、精细化、专业化、成本领先

 

2、七个方向

(1)产业链经营

(2)混业经营

(3)专业工厂

(4)小众领域

(5)直销工厂

(6)专业代工

 

3、不要盲目

任何一个行业,都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有永远的青春。饲料行业恰恰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进入了大整合的时代。对于饲料行业来说,淘汰落后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是行业的需求,也是经济运行的规律。对企业来说,虽然机会越来越少,更应加倍努力。有人说未来会剩下3000家企业,当然,这只是个假设,但如果假设成立的话,你应该考虑如何如何超越同行,成为剩下的三千分之一。

 

在这里,我也送给饲料企业两句话:

(1)超越对手,就可以活得更久;

(2)不要才出虎口又入狼窝;

(3)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

-------------------------------------------------------------------

【新商会】

是由王中老师发起的一个“新型经销商转型促进会-微信群” ,由谋易咨询王中老师亲自主持、亲自授课、亲自辅导的公益微信群,也是经销商转型研究的重要互动反馈群,并在在沈阳全国畜牧业博览会上成功进行了首次是闭门研讨会。“新商会”现有实名经销商330多位,现决定扩容至400位。申请加入的,请看清楚加入流程:先加陈朝阳微信:zy18638138975(或王中老师微信:mouyi99)先介绍自己背景(所在区域、姓名、营业执照照片、店面照片、名片照片),经核实批准进入。谢绝任何非经销商加入,假冒者踢出并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