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的研究中,我们已经证明了在哺乳期精准饲喂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每头母猪的采食行为,从而使我们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饲喂曲线。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采食量和减少饲料浪费。从这个意义上讲,母猪在哺乳期遵循特定的饲喂模式,这将决定后续周期的生产性能(Koketsu等,1996)。此外,在妊娠的最后一个月,由于胎儿发育(胎盘、子宫和乳房的生长)而导致需求增加,因此,如果饲料供应不足(从数量和营养成分来看),母猪将动员身体储备(脂肪和蛋白质),以保持胎儿生长和生殖器官的发育(Theil等人,2011年)。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妊娠的最后一周,初乳产量会增加(Devillers等人,2006年),尽管随后的产奶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潜力,但饲料消耗对其也有影响(Hartmann等人,1997年)。然而,在围产期饲喂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人建议从母猪进入分娩舍的那一刻起逐渐增加;其他人则赞成从母猪进入分娩舍的那一刻起采取自由采食;但也有一些人更倾向于在分娩前几天对母猪进行限饲。在这方面,使用电子饲喂器(照片1)可以根据每头母猪的采食行为对日饲喂量进行更可控的管理。另外,多次供料可防止母猪“暴饮暴食”,并允许全天多次地分配饲料。
照片1:这项研究是在一个商品猪场(Segovia Aguilafuente,Centro de Experisación Porcino)进行的,图为该猪场分娩舍的电子饲喂器。最近的研究(Martí等人,2019)根据每头母猪在分娩前几天的饲喂模式,评估了自由采食与逐渐减少的采食量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并未发现繁殖性能(活产、死产、木乃伊胎或断奶仔猪的数量)的差异,尽管他们没有从生长的角度评估仔猪的后续发育。因此,本研究尽管未发现仔猪数量的差异,但增加妊娠末期母猪的饲料供应量,并分次供料,可使乳腺发育更好,从而提高仔猪的活力和出生时的体重及其在断奶时的表现。在最近的一项研究(未公布的数据)中,我们根据对生产性能的影响,比较了在分娩前几天,2种不同饲喂量对母猪的影响。调配电子饲料分配器,将母猪每日的饲料供应量分6次饲喂。母猪自己可以决定每次采食的饲料量,但不会超过设定的最大量。在妊娠的最后一个阶段,批次1饲料供给量比猪场通常饲喂量增加了20%(最大值为2.80千克/天)。在批次1中,平均采食量为2.11千克/天。批次2的饲喂量更高,最高可达4.20千克/天,记录的平均采食量为3.66千克/天,这意味着与批次1相比,每天的摄入量增加了近75%。分娩后,两批均给予等量饲料,从泌乳第14天开始逐渐增加饲喂量,最高值为9.24公斤/天。图1显示了从分娩到断奶(哺乳第28天)这两个批次的饲料消耗量。明显可见,这两批母猪在分娩前确实表现出不同的消耗量。然而,无论母猪还是后备母猪,这些消耗量差异并没有转化为活产仔猪体重的差异(P>0.05)(图2A)。
图1:母猪从妊娠第107天到断奶(哺乳第28天)的饲料消耗量,在分娩前的几天内,最高饲喂量分别为2.8 公斤/天(批次1)和4.2 公斤/天(批次2)类似地,图1显示了母猪分娩后,两批母猪的采食行为是相同的,在泌乳的前两周内,采食量的增加是相似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分娩前几天采食量较高的母猪在达到泌乳高峰时(大约泌乳第20天)再次显示出较高的饲料消耗量。这种采食量的变化最终导致断奶仔猪体重的差异,这仅针对多产母猪。产自在分娩前和泌乳高峰期采食量较高的多产母猪的仔猪,其断奶重量(8.87%)高于产自在分娩前几天饲料消耗量较低的母猪的仔猪(分别为9.21和8.46公斤;P<0.05)(图2B)。
图2。仔猪的出生体重(A)和断奶时体重(哺乳第28天)(B),分娩前几天,后备母猪和母猪最高饲喂量分别为2.80 公斤/天(批次1)和4.20 公斤/天(批次2)。批次2中的仔猪断奶体重较高,可能是由于母猪在分娩前几天和哺乳高峰时的采食量较高,有利于乳房发育,因此可为仔猪提供充足的母乳。尽管对围产期的饲喂方式存在争议,但在本研究进行的现场条件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母猪在分娩前几天的饲料采食量不会影响仔猪的个体出生体重,但较高的采食量会导致仔猪在断奶时体重增加。这些系统允许母猪自由采食,但始终受到监督,并参考母猪遗传和胎次的标准曲线,有助于提高断奶仔猪的生产性能。